天文攝影的感光元件 (1) : 尺寸與成像、視角和採樣

最後編輯時間: 西曆2023年05月22日

 oldmiow 

天文攝影單元式入門教學系列

天文攝影的感光元件 (1) :

尺寸與成像、視角和採樣


     感光元件在天文攝影中起到關鍵作用,負責
記錄鏡頭匯聚的「光」所形成的影像。這時,感光元件的幾何尺寸,也就是其大小,便關係甚多,比如影像涵蓋多少視野、曝光的影像品質等等。

§成像與焦距

     望遠鏡跟鏡頭,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,最簡單的望遠鏡或者鏡片,就是一片凸透鏡,也就是一般認知中的放大鏡,凸透鏡可以將光匯聚,並在焦面位置形成影像。 

     要匯聚光線,除了以透光的透鏡折射,也可以鍍有反射膜的鏡面反射,因此也可以見反射式望遠鏡,或者折反射式的望遠鏡及鏡頭。這些望遠鏡或者鏡頭,多半有多於一片的反射鏡或透鏡,以修正單一鏡片無法解決的像差問題,但整體而言,這些鏡片綜合起來的效果,是等效的凸透鏡或者凹面鏡,如此才能形成放大的成像。

     不論是怎麼樣的望遠鏡還是鏡頭,只要「光學焦距」這一性質一樣,那形成放大成像的能力就是一樣的,換言之,雖然成像的範圍可能因爲望遠鏡的光學設計和機械設計,而有所不同,但相同的物體在相同的距離下拍攝,則物體在成像面上的實體大小 (長、寬、大小) 是一樣的,比如下方 (圖一) 所示。


圖一,兩支焦距相同的望遠鏡,雖然其成像的範圍可能不同,但放大成像的能力是一樣的。


§感光元件的尺寸與視角

     一般的感光元件,其長寬大概介於數毫米 (mm),至數十毫米 (mm) ,下方 (圖二A) 是個實際的半導體感光元件,整個封裝尺寸正好爲長寬1公分的正方形,大概是成人小指指甲的大小,中間的矩形區域是實際的感光元件晶片,其上大部分便是感光區域。


圖二A,半導體感光元件 MN39483

 

     而下方 (圖二B) 是另外一個半導體感光元件的感光區域放大照,可見許多顆粒狀的像素,像素的大小爲數個微米 (µm) 。1mm是 1 / 1000 公尺,而1µm是 1 / 1000000 公尺。諸如單反相機或者手機上的相機等等產品,也都有類似的感光元件,作爲記錄影像的工具,根據感光元件尺寸和像素尺寸的不同,在整個感光元件的晶片上,可以包含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個像素。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幾百萬或者幾千萬畫素。


圖二B,半導體感光元件 OV508AC 上的像素


     感光元件的總感光區域大小,決定其能記錄到多少望遠鏡形成的影像區域,這區域稱之爲「視野」,如 (圖三) 的所示,有A、B、C、D四種感光元件,大的矩形區域是感光元件的尺寸,一格一格的小方格爲像素的尺寸。

 

圖三,不同的感光元件,接在同一支望遠鏡上的情況示意

 

感光元件A: 大感光元件,像素最大,12個像素

感光元件B: 大感光元件,像素次小,48個像素

感光元件C: 小感光元件,像素次大,12個像素

感光元件C: 小感光元件,像素最小,48個像素

從例子可以看出,在相同焦距的望遠鏡下,若感光元件的總感光區域大小相等,那其所能記錄到的總視野就是相同的,

總視野: A = B > C = D

另一方面,感光元件A和C的像素數量相等,換言之便是「畫素」相等,但是很明顯地,感光元件A的視野更大,接收的光更多,因此光是要簡單地比較不同的感光元件,只比較像素數量遠遠不夠。假若有一張大餅跟一張小餅,除了大小,兩張餅的厚度、質地等等特性完全一致,如果切成同樣數量的片,很顯然大餅還是有更多熱量。

同理,感光元件D的像素數量遠遠多於感光元件A,但是感光元件較小,同樣以大餅小餅來比喻,小張的餅切成更多更小的片,總熱量還是少於大餅。


     在感光元件大抵接近正方形的情況下,以「視角」代替「視野」評估拍攝物在畫面中的大小會方便些,這也是一般攝影活動中常用的方法,兩者有時候會被混用,但是含義不同,「視野」可以類比於面積,而「視角」則類比於長度,也就是一般認知的角度,比如人類的視角從左到右,涵蓋的角度大概是140°。

     (圖四) 對比了三種常見相機感光元件的相對尺寸,有斜對角長度,以及長度和寬度。最左邊的是全片幅 (全畫幅,Full Frame),長度大概36mm,寬度大概24mm,斜對角大概43.3mm,中間和最右邊的則是APS-C和1英寸規格 (1" Type) 感光元件。三種尺寸的感光元件分別接上相同的望遠鏡或者鏡頭時,其相對的視角便如圖上所示的範圍。


圖四,常見的相機感光元件尺寸對比


§感光元件的像素採樣

     在 (圖三) 之中很明顯可以看出,和感光元件總體的尺寸影響視角這一概念相同,像素的尺寸也影響其涵蓋的視角,該視角稱爲像素尺度 (pixel scale) ,也就是「採樣」,亦即一個像素涵蓋多少角度,這數值通常很小,所以常用 角秒 / 像素 (arcsec / pixel) 表示,圓的一周有360度,其中1度又等於3600角秒。

     在 (圖三) 之中,感光元件A和B有着一樣的大小,總共接收的光是一樣的,但是感光元件B的像素大小更小且數量更多,亦即每個像素分到的光較少,但採樣更高,拍攝出的影像會更細膩。到底何種採樣較好? 實際上取決於不同望遠鏡或者鏡頭的光學性能,在天文攝影中,還可能取決於大氣擾動的程度。

     採樣有個剛好的量,欠之或過之皆不好,以下方的 (圖五) 爲例

 

圖五,像素大小與採樣的關係

左側適度採樣之像素尺度: 11 arcsec / pixel (每像素11角秒)

右側欠採樣之像素尺度: 22 arcsec /pixel (每像素22角秒) 

很顯然,左側較高採樣的情況剛好,而右側的低採樣欠了,因爲右側的星點看起來鋸齒狀嚴重,且一些相互靠近的星點無法有效地被辨識,比如紅色箭頭所指的那三顆星。另一方面,若採樣比左側的適度採樣還要更高,實際上無法幫助辨識星點,也就是說,採用像素更小且更多的感光元件,無法有價值地提升影像的細膩程度,且會使每個像素接收的光更少,因此,再提高採樣不論是在影像細膩程度上,還是單位像素的曝光效率上,都沒有價值。

 

     由於像素尺度,亦即採樣,也就是單個像素所對應的視角,才是決定影像細膩程度 (細節) 的直接因子,因此,若有像素大小一樣,但總尺寸不同的兩個感光元件,接上同一支望遠鏡,比如下方 (圖六) ,這時

總視野:  B > E

像素尺度 (採樣): B = E

 

圖六,不同總尺寸,但像素大小一樣的兩個感光元件接上同一支望遠鏡

感光元件B更大的總面積,更多的像素數量 (畫素),所得到的收益是蒐集了更多的視野,但如果只考慮影像拍攝區域內的細節,則兩種情況的細節一致。以 (圖四) 舉例,即有兩臺相機接上同一支望遠鏡,兩臺相機分別使用「全幅」和「APS-C」兩種尺寸不同的感光元件,若像素的大小一樣,那全幅相機的畫素大概會是APS-C相機的兩倍,但兩者拍攝出來的細節會完全一致,「全幅」相機帶來的唯一好處,是採集到望遠鏡成像範圍中更多的區域,因此視野更大。


§計算視角與像素尺度

     透過三角函數,可以藉由望遠鏡或鏡頭的焦距,以及感光元件的長度或者像素的長度,計算出感光元件的視角,或者像素尺度 (單個像素的視角) ,概念如 (圖七) 。


圖七,視野與望遠鏡或鏡頭焦距,和感光元件的關係

     根據 (圖七) ,此處提供一計算像素尺度 (單個像素的視野) 的範例,計算 (圖五) 左側適度採樣的情況下,像素視角是多少

需要注意在計算中,長度單位得換算成一樣的

鏡頭焦距: 90mm = 9 × 10⁻² m,也就是直角三角形AOM上的OM長度

像素長度: 4.8µm = 4.8 × 10⁻⁶ m,也就是直角三角形AOM上,AM長度的兩倍,故AM爲2.8 × 10⁻⁶ m

接着可以列出 tan(θ) = (AM / OM)

θ = arctan( (2.4 × 10⁻⁶) / (9 × 10⁻²) )

使用工程計算機等等的計算工具,可以計算出角θ的數值,比如在搜索引擎輸入

arctan( (2.4*10^(-6)) / (9*10^(-2) ) )

可以得到

2.66666667 × 10弧度 (rad)

由於2π (pi) 弧度等於360度,又1度等於3600角秒,因此將這數值以如下方式轉換爲角秒

2.66666667*10^(-5)*360*3600 / (2*pi)

最後算出大概5.5角秒

θ = 5.5 角秒,則像素採樣,亦即2θ就是11角秒 (11 arcsec / pixel)


如果要計算感光元件的視角,也可以如法炮製,只需要將像素的長寬,換成感光元件的長或寬,又或是斜對角。

 

留言